冯大辉:十年莽撞IT路

  博文视点周筠老师多次叮嘱我写点关于个人成长的心得,颇感压力。回首在IT这个行业也差不多有10年了,没做成什么惊人的事业,也没怎么赚到大把的钞票,如果冒充什么成功导师大谈人生感悟岂不是会被读者朋友笑掉大牙,当然引来板砖也说不定。如果说有可取的,恐怕也就是自己莽撞地混入这个行业,阴差阳错地一路走过来,有些教训或许能供朋友们参考一下。所以,硬着头皮记录一下过去几年的流水账。是为序。

  程序员

  每当被《程序员》杂志约稿的时候,我都要提醒一下自己:我不是程序员。这是真心话,我没有做过一天真正意义上的程序员,尽管我非常想做。我不太喜欢程序员自嘲称自己为IT民工或是码农什么的,总觉得做这个行业,就要尊重自己的职业才是。我自己并非计算机科班出身,在大学里也没能积累下足够多的写代码的经验,毕业求职的时候其实是没办法竞争编程开发相关的岗位的,所以只能走差异化竞争路线。

  幸运的是,我认识到IT行业中除了开发程序其实还有其他工作岗位可以选择。所以,我较早地逆向推演出自己能够做哪些事情,并且结合自己的兴趣,在操作系统(Unix)的实践和网络(比如TCP/IP)理论方面下了一番苦工夫,加上一些机缘巧合,最后能够有幸撞入这个行当。在2000年左右,专业歧视还是蛮严重的,几乎绝大多数IT公司的校园招聘都会比较严格地限定专业,而像我这样从八竿子打不着的生物学要跨入IT行业的,基本上很少有人理睬。我想我永远都会感谢给我机会的那位面试官。

  招聘我的公司是个中字头的国企,有着较为荣耀的历史,在当时来看,整体上是一家大公司,但具体到每一家分公司,则是不折不扣的小公司,当然也谈不上什么好的公司文化。因为毕业之前没有和公司联系,所以也没有到公司实习,毕业后就直接到北京来报到了。行政人员还为是否留下我这个人作了一番斟酌,想来也挺有趣。

  我们这几个毕业生的岗位是系统工程师,说得直接一些,其实也就是做一些Unix下软件的安装和实施,需要到各地出差。这对刚走出校园、毕业前甚至没有出过东三省的我来说也是一种很好的锻炼,可以了解一下各地的风土人情。这份工作也磨炼了我与人打交道的能力,尽管做得还不够好还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脾气,暗地里也因此吃过不少亏。

  没有项目的时候,有大量的时间与几个同事一起学习和实践。就是在这家公司,我在Unix操作系统之外,开始选择数据库作为一个学习方向。没有人告诉我应该做什么样的选择,说老实话,只是看当时招聘数据库管理员的公司开出的薪水的确都很不错,就误打误撞开始了数年的数据库技术之路。国内当时出现了一个面向数据库技术的网络论坛ITPub.NET,聚集了一大批数据库技术的爱好者,大家在论坛上分享资料,交流心得,不亦乐乎,也结识了不少朋友。正是互联网给了我们学习更多知识的可能,否则,只有在具体的应用场景才有可能接触到这些,而我也走不到今天。

  在这家公司工作了一年多,感觉自己的数据库有了一点基础,能力有了提高,就冒着极大的风险跳槽了。说是风险,因为母公司隶属国企,每个毕业生都签订了四年的合同,如果提前离职要对公司进行赔偿,合同上写明总计两万五千元,对那时的我来说,这是一笔巨款。当然现在想可能也没什么。我当时倍感压力,有点杨白劳遇上黄世仁的感觉。我想现在的毕业生应该很少再面对这种霸王条款了吧。有朋友会说,毕业一年就跳槽,太对不起这家公司了吧?其实我也是不得已而为之。

  数据库

  很多朋友知道我,是因为我曾经在DBA这个岗位工作过很久。实际上,我走向DBA这个岗位并非一帆风顺,甚至稍有一些周折。我新入职的这家公司隶属于一家更大的国企,公司负责人雄心勃勃,组建了一支不小的数据库技术团队,主攻电信行业商业智能市场。遗憾的是,最后在商务上并不理想,而且项目实施也出现了不小的问题。当然,那是在我离开之后的事情了。我在这个团队只工作了半年左右,并不顺利,也不开心。

  问题主要是出在我自己身上,和直接主管的沟通总是有问题。遗憾的是,我当时甚至不认为自己有问题,这是很多职场新人的病,或许也是很多人的通病总喜欢把责任推到别人身上,而无知地认为自己没有错。我在这家公司的一个收获是看到了余世维的一个讲座视频,应该是给某电信企业做的培训课程吧。虽然现在看来,这套成功学的东西其实没什么可取之处,但当时给我的感觉还是挺震撼的。因为此前,我从来没有考虑过如何修正自身的一些问题。

  从这家公司离开后,在接下来的这家公司的经历则颇有戏剧性。我作为数据库管理员入职后没多久正好赶上非典爆发,第一次享受在家远程办公的乐趣。非典过后上班第一天得知,老板居然把公司卖掉了,就这样,没做什么事情,拿了几个月工资,但并没觉得自己赚到了什么便宜。考虑到并入新公司后发展方向对自己并不有利,所以我不得不考虑再次换一份工作。其实这个时候对我自己来说,已经有些苦恼了,我知道频繁地更换工作对一个人发展的负面影响是很大的,尤其是在刚进入这个行业不到两年的情况下。

  我下决心,无论如何下一个工作要做更为长久一些。

  很快,我又找到了一家公司。新公司规模不大,但总算也是一家外企,老板是韩国人,有美国留学的背景。能够进入外企可能是那个时候很多人的一个阶段性目标,怎么说呢,至少我在当时还是很羡慕一些在外企工作的朋友,起码薪水很不错。谁有那么长远的眼光不在乎薪水呢?甚至也很少有过来人跟你讲关于发展与职业规划这些事情,基本上是凭着感觉走,只能多观察、多分析别人的经验。新公司的同事都很有活力,大家关系相处得也都不错。公司制度比较灵活,我甚至有时候中午才去上班。当然,公司给出了空间,工作起来也都是挺卖力的。

  这家公司有两个业务方向,一个是给联通做增值服务,我的工作职责包括在这一部分中;另一个是开发手机上的浏览器,这是公司发展的重点,大部分同事也都是做开发的。现在回想起来,这个浏览器太超前了,当时是2004年左右,手机根本没有发展到这个地步,而且,单靠这一款软件,没有上下游的产品支撑,尽管有想象力,但最后还是没有合适的出路。一年多之后,公司启动了另一个产品在线音乐网站。这也是老板借鉴韩国的互联网模式做出的决定。很显然,结局不猜也会知道,同样是个失败的项目。每每想起这个项目我甚至有些后悔,错失了一个很好的锻炼机会,如果当初能够多承担一点点责任的话,或许能做得更好。

  我是在加入这家公司之初开始更多地关注起互联网技术,搭建了自己的个人站点,后来尝试写起了Blog,通过捣鼓(真的是捣鼓)个人站点,一点点地摸索、学习到了更多的东西。我对Web相关的一些技术没有系统的学习过,只是时间长了形成了感觉而已。早期Blog技术圈都是一些很纯粹的技术爱好者,更多的人只是为了分享和乐趣而写作。通过这个途径,我慢慢结识了另外一个技术群体。做我们这个行当的技术人员总会抱怨没什么前途,没什么空间,根据我的观察,社交面太小也是对很多人的一个制约。当你社交面逐渐打开的时候,你接触的信息也会越来越多,所谓的机会,其实是相当多的。

  杭州五年

  2004年,一位素未谋面、但是在社区内打过不少交道的朋友邀我加入阿里巴巴。刚刚启动的支付宝数据库没有人维护,服务器压力也不大,这个工作非常吸引我。尽管上一年也有类似的机会,但当时感觉一是自己技术未必能撑起来,二是薪酬似乎也很一般,再者阿里巴巴当时的声誉并非很好(竞争对手散布了很多妖魔化阿里巴巴的信息)。经历了这一年,面对邀请,我忽然觉得它可能是个机会,毕竟再一再二不能再三啊,万一错过了呢?去看看也不会损失什么,而且阿里数据库团队已经拥有了好几位技术社区的牛人,能吸引这么多人才,也说明公司肯定有自己的特点。

  杭州一行,接触下来感觉这帮家伙都太有趣了,我坚定了自己南下的决心。马云在2004年底发表的2005年将是中国电子商务安全支付年的言论,让我很受触动,想想做的事情有可能给互联网带来一些改变,那将是让人多么欣喜的事情,一时间我对杭州的这份新工作充满憧憬。另外,当时我对浙江的商业气氛也很感兴趣,在那边工作几年,学习一下浙江人怎么做生意,然后再回北京,我用这个说辞说服了女朋友,我现在的太太。

  到了杭州之后工作就上了快车道。支付宝当时正面临着一次相当大的业务改造,为了避免对用户的影响,很多操作都要夜里进行,白天还要支持开发团队。前三个月的工作强度之大让我始料未及,但又不能临阵逃脱,只能硬扛。到了项目发布前夕,连续奋战几个通宵,人都熬不住了。

  正式发布那天遇到了大麻烦,悲剧来临,因为之前赶进度而忽视了性能方面的问题,导致发布时性能问题恰恰成了拦路虎。此时整个技术团队都在后面看着你,真让人一筹莫展,这种情况下要承受的压力可想而知。让我至今感激的是,团队里的其他几位同事在我撑不住的时候顶了上来,直到最后系统上线,大家终于松了一口气。

  我不知道有多少人在工作中面临过类似的压力,那段时间,每天早晨起床后,我告诉自己,坚持过今天就好了就这样,一点点熬了过来。在以后的几年,我甚至遇到了更大的压力,但因为有前面的铺垫,抗压能力已经加强了许多,甚至于我很享受这个过程。一旦进入IT这个行业,早晚都会遇到你职业生涯中的种种看似跃不过去的障碍,我所能给出的建议也无非就是再坚持一下,不知不觉就跨过去了。

  这段时间我甚至强化了另外一个习惯阅读。每当压力巨大的时候,为了不失眠,需要切换一下思维,临睡前就强迫自己看一会儿小说,效果还不错。我不知道自己什么时候练成了快速阅读的能力,应该是长期积累的结果吧。小时候接触不到太多的可以阅读的东西,所以有些书籍甚至会读个几十遍,最多的一本书恐怕足有上百遍吧。  

  到了读大学的时候,有了更大的阅读空间,我成了同学中到图书馆借书最勤快的人,以至于图书馆管理员都认识我了。当然我还省吃俭用买了更多的书,包括学习一些新技术的时候。我还有一个习惯就是同时会多买几本书对照着阅读,就我个人而言,收效还是不错的。我比较喜欢有阅读习惯的技术人,当面试的时候,如果一个技术人很长时间都没有读过一本书,会让我降低对他的评估分数,当然,这是我的个人偏见而已。应该说,对于我而言,阅读是一种乐趣,和有些人喜欢电子游戏是一样的。

  在杭州的前三年,为工作牺牲了自己的不少业余时间(正常的工作时间有时候反而比较空闲,所以,才有可能写一些文章),因为公司随时可能有事情,而且有事情就不会是小事情,大多数业务都直接涉及到资金数据,稍有不慎,可能就会酿成大祸。我现在非常怀念和同事们通宵发布的那些日子,的确非常辛苦,但其中也有莫大的乐趣。每当即将拂晓的时候,在崔健的音乐声中,看着窗外渐渐清晰的景色,总让人有一种莫名的欣喜,好像我们每个人的前途都光明起来。

  公司的业务实在发展得太快,技术要想不拖业务的后腿,也只有跑得更快。强迫自己做更多的事情,这也是那几年我在技术上有点进步的主要原因。慢慢地,我意识到,要更好地提供后端的数据支撑能力,不理解整体的技术架构是不行的,这是我开始学习Web架构方面知识的起因。翻看我自己站点早期的关于网站架构的文章,其实没什么技术含量,无非是一些分析各个网站架构的笔记而已。

  最开始记录的时候我只想写给自己看。有些东西,看过了不一定理解,理解了不一定能写出来,写出来但不一定能说明白,说明白不一定让别人也明白。我只是从初级阶段做起,把看过的东西做个记录,然后通过读者的反馈再做一定的梳理,有机会的话尝试给别人讲讲,把这当成锻炼自己的一个途径。让我始料不及的是,这类文章受到了很多读者的关注,让我倍受鼓舞,于是写数据库相关的内容越来越少,写Web相关技术的文章越来越多。不知不觉,我又完成了一次技术背景的转换。

  2008年上半年,由于自傲和莽撞,我再次犯了一次意识上的错误,而被动地导致了一次工作职责上的调整,或者说被放逐了一段时间,临时成了一个架构师,也变得相对清闲起来。于是我也有机会进行一些面向外部的技术交流,可以说打开了另一个天地。通过这些交流,让公司一些真正的大牛为业界所知,引进了一些技术人才,侧面改善了公司在技术社区的形象,这是让我很欣慰的一件事儿。当然,这些招摇过市的事情也会引起一些误解,但是没有人做事情能面面俱到,不是吗?

  过了一年多,我又被召回数据库团队。作为团队的管理者,在新的岗位上有很多东西需要学,也颇有挑战,但我也越来越觉得自己想要做的不是这些事情,再过几年,也无非重复一些以前的事情,将一些业务数据做得更高、支撑能力更强而已。在这个前后,我三十而立了,我结婚了,我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不可能不发生一些变化。

  我更想看到自己的一些想法变成现实,我喜欢通过努力让产品尽快地改进,我热爱互联网而不喜欢金融的刻板,我喜欢社区,喜欢开源文化,喜欢Twitter不过我讨厌终日繁复的会议朋友们,你们中一定有人听过家猪和野猪的故事,我发现自己不知什么时候已经成为了一只野猪,再也不能变回家猪了。

  支付宝现在已经发展成为了一家不折不扣的大公司。我觉得自己是个幸运的人,亲身经历了一家公司从初创到发展壮大的过程。作为一个以技术安身立命的人,在这个过程中我观察到、学习到的东西比什么都重要,我暗自庆幸没有一味低头干活,有时候也抬头看了一下路,这是我真正收获到的。在阿里巴巴历经五年多,我深刻感受到阿里巴巴是一家了不起的企业,有独特的魅力,将来也定然会发展得更好。更令人怀念的是这里有很多优秀的同事,我从他们身上学到很多,和他们一起战斗的日子让我永生难忘。生命中非常重要的五年留在了这里,要感谢的实在太多。

  丁香园

  写这篇文章的时候, 我已经在丁香园(DXY.com)工作将近半年了,我很享受创业的状态。在做这个决定之前,我曾经问过自己,你有足够的管理经验吗?非常遗憾,没有。不过,我还可以继续学习,还可以不断地改进自己,能够帮助团队迅速成长,我的头脑还没有完全僵化,还能够坚持下去,所以,我有信心接受一次新的挑战。

  如同当初加入支付宝的理想主义一样,我想通过丁香园这个项目,在医疗健康领域,能够帮助一些人,让这个环境稍微美好一点。做这些事情,不一定会让自己功成名就,但是有可能让自己心里更加安宁一点、更加踏实一点。不是每个人到这个世界上最后都会富有,但如果能够健康生活,能更加快乐一些,这比什么都重要。

  后记

  我是不是遗漏了什么?回头看这篇文章,我发现仍然少写了很多或许关键的内容,也似乎潜意识中将这个过程美化了许多,选择性地遗忘了许多,所以写得轻松了许多。在杭州这几年,因为不适应气候等诸多因素,每年都有几次很严重的关节疼痛发作,痛不欲生。你看,这只是我这十年付出的代价之一,类似的苦楚还有更多。有时候想,如果我当初不来杭州会怎样?或者说如果当初不选择IT会怎样?过去这十年中,我做过不少次选择,根本不知道如果做另一种选择的话,我现在会是什么样子。大家应该知道电影《黑客帝国》的那一幕,选择红色药丸还是蓝色药丸,所面对的世界将截然不同。

  有时候被即将毕业的同学问到关于职业或人生方面的问题,我真的不知道该如何作答,不知道每一次选择会怎样改变你,因为每一个个体是不相同的,不可能复制别人的道路。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,在这个糟糕的时代,我们都将面对更大的压力,历经更多的痛苦,唯有更加顽强一些,在你快绝望的时候再坚持一下。这是我经历十年莽撞IT路后给自己的一点忠告。

it知识库冯大辉:十年莽撞IT路,转载需保留来源!

郑重声明: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,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,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,多谢。